2014年10月9日

三长两短的来历

发布日期:[2016-12-30] 来源:昆山朝日日语 浏览:1930次
在日常口语中,“三长两短”属于委婉语,人们忌讳直接说死亡,而是委婉地用“三长两短”来代替。“三长两短”同时还指意外的灾祸或者事故。这个成语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含义呢?昆山朝日培训学校告诉你!
原来,在古代,“三长两短”竟然指棺材的捆缚方法!
《礼记·檀弓上》对棺材的形制有这样的规定:“棺束,缩二,衡三;衽,每束一。”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这种形制进行了详尽的解释。
棺束:“古棺木无钉,故用皮束合之。”古时候的棺木没有钉子用,于是就用皮革将棺材和棺材盖捆束在一起。
缩二:“缩,纵也,纵束者用二行也。”纵的方向木板短,因此只需捆两道即可。
衡三:“横束者三行也。”“衡”和“横”是通假字,横的方向木板长,因此必须捆三道。
衽:“小要也。其形两头广,中央小也。汉时呼衽为小要也。”“衽”本来指衣襟,是衣服两片的连接处,因此引申为连接棺盖与棺木的木楔,两头宽中间窄,作用是“既不用钉棺,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,则以小要连之,令固棺”。将“衽”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,使盖与棺身密合。“衽”的位置恰是整个棺木的中部要害,因此汉代时又称作“小要”,“要”和“腰”是通假字,比附于人的腰部。
每束一:皮革捆束的每一道都用“衽”连起来,衽与皮条联用,就是为了紧固棺盖。这就是“三长两短”最初的出处。到了后来,人们开始使用钉子将棺材和棺盖钉合起来,既方便又快捷,不仅“衽”被逐渐淘汰,而且捆束的皮绳也随之消失了。但是“三长两短”这句话却流传了下来,作为死亡的委婉语使用了。